圖說:
KELANTAN 101 ■ 《一品味餐館》。
KELANTAN 102 ■ 《一品味餐館》的潮州粥。
KELANTAN 103 ■ 魚粥食材採用的是金目鑪魚。
KELANTAN 104 ■ 罐頭燜花生。
KELANTAN 105 ■ 醃辣菜炒肉碎。
KELANTAN 106 ■ 豆鼓雞肉碎。
KELANTAN 107 ■ 蘿卜干炒辣椒。
KELANTAN 108 ■ 炒紫菜。
KELANTAN 109 ■ 長豆炒巴拉煎。
KELANTAN 1010 ■ 鹵鳳爪。
KELANTAN 1011 ■ 白斬雞。
KELANTAN 1012 ■ 張秀鳳牧師與顏淵義師丈與楊善(後)合影。
KELANTAN 1013 ■ 煎蛋。
KELANTAN 1014 ■ 臥佛。
KELANTAN 1015 ■ 臥佛前方有個大法輪,象徵生生不息。
KELANTAN 1016 ■ 巨型臥佛。
吉蘭丹感恩之旅1
吉蘭丹看東南亞最大臥佛
一品味餐館吃潮州粥
吉蘭丹的整個行程,可說是一趟感恩之旅。
我一抵達吉蘭丹州,張秀鳳牧師與顏淵義師丈已經等候在巴士站了。
他們熱心又熱情的載我到《一品味餐館》吃潮州粥。
這是我首訪丹州的第一餐,溫熱的魚粥吃在嘴裡,溫暖了胃,也溫暖了心。他們熱情的招待了我三天,讓我的心中充滿了感恩,真是他鄉遇天使啊。
■首訪丹州吃潮州粥
吉蘭丹州位於西馬東北部,面向南中國海,面積約14,920平方公里。州首府為哥打巴魯,以馬來民族佔多數。
這次大嘴巴楊善從登嘉樓吃到吉蘭丹州,能夠大飽美食之口福,完全要感謝張秀鳳牧師與顏淵義師丈無微不至的熱情招待。
《一品味餐館》營業兩年多,親切的老板名為郭光森。
顏淵義師丈可說是丹州的美食家,哪裡有好料都逃不出他的手掌心,所以我的丹州之旅可說是一趟美食之行啊。
這裡就先介紹我的第一餐---潮州粥吧。
1。魚粥:食材採用的是金目鑪魚,魚肉新鮮,口感美好,摻加在白粥中,連魚肉的鮮美也在白粥中行了味道的魔術秀。濃稠剛好的潮州粥,真是好滋味。
2。白斬雞:白斬雞是店裡的招牌,我最愛它香滑、新鮮且有彈性的肉感,淋上調配的醬料,真是不錯。
3。鹵鳳爪:鳳爪要鹵得入味且口感松軟,除了鹵汁的考究,時間的拿掐也是學問。
4。炒紫菜: 紫菜切成條狀,與香菇、大蔥、辣椒等食材一起快炒。吃時有些微的菜酥味,菜的原味仍然在嘴裡洋溢。
5。長豆炒巴拉煎:長豆當然是普通蔬菜,但是香味四溢的巴拉煎卻讓它變得誘人了。
6。蘿卜干炒辣椒:蘿卜干切成小片後,炒以辣椒,吃時產生辣中帶甜,甜中帶咸的味覺,嚼勁十足的口感,是配飯的絕佳拍檔。
7。罐頭燜花生:既然是罐頭,味道如何當然都不是廚師的功夫,但我想說的是,吃粥配燜花生,還真是過癮呢。
8。醃辣菜炒肉碎:這也是其中一道吃粥必配的菜色。將辣菜切條後炒肉碎,在口中發出的咀嚼聲音,也是吃東西的小小樂趣。
9。豆鼓雞肉碎:將雞肉剁碎後,與豆鼓及調味一起水蒸至熟。取一湯匙放進粥中,攪拌來吃,真夠味。
10。煎蛋: 雞蛋攪拌及調味之後下鼎煎一煎,特別有香味。
這頓好吃的午餐,啟動了我探索丹州美食的旅程........。
■道北臥佛寺
吃了美食,這裡就先介紹一個景點唄。
吉蘭丹州是大馬一個極富有伊斯蘭歷史與文化的州屬,出乎我意料的是,它竟然也繼承了一些泰國的宗教與文化元素。
在吉蘭丹北部,有許多的佛廟建立在這塊回教文化扎根的土地上,這樣的景像對來丹州游玩的旅客來說,也是一種值得探討的現像。
從吉蘭丹市區出發,約莫經過半小時的時間,我們到達了甘榜占布(Cabang Empat)的臥佛寺,它被稱為道北臥佛寺(Wat Phothivihan),寺廟裡供奉了一尊巨型臥佛,身體白晢,面容慈悲,身穿橙色架紗,橫臥成整座寺廟的長度。
卧佛后面是有很多尊佛象,而佛像的莲花座則刻著十二生肖。臥佛寺前的小佛像水池是許願池,善男信女拋擲的銅錢進入佛像座前的小杯,才算是許願成功。
道北臥佛寺创建逾百年,有東南亞最大暨世界第二大的臥佛像,長135尺、高35尺、寬35尺。
臥佛前方有個大法輪,象徵生生不息。後方有一排造型各異的坐佛,寺内還有尊15公斤重的小佛像,供善男信女許願。
道北臥佛寺在1973年動土,1979年竣工,屬泰國建築風格。
卧佛寺起初被称“菩提树佛寺”,取名自寺內一棵菩提树。傳说,菩提树源自斯里兰卡,由住持普昙普法师在一百多年前栽种。目前,它是丹州最老、最大的一棵智慧之树。后来常住僧众们筹建了卧佛像,而以“卧佛寺”命名。
道北臥佛寺创建历史如下:由现任住持昙华法师率领6位法师,于1973年启建卧佛像。工程總耗资35万令吉,于1979年完成建佛工程。
寺庙內的设施有卧佛殿、准提殿、佛堂、僧人寮房、四面神塔、佛学课室、礼堂、骨灰塔、火葬场等。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柬埔寨的金边皇宫金碧辉煌
圖說:
PHNOM PENH 1601 ■ 国王加冕宫。
PHNOM PENH 1602 ■ 国王加冕宫。
PHNOM PENH 1603 ■ 国王加冕宫。
PHNOM PENH 1604 ■ 拿破仑三世阁。为柬埔寨当时的宗主国——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赠送。現正在維修中。
PHNOM PENH 1605 ■ 银殿(Silver Pagoda)为王室的家庙。
PHNOM PENH 1606 ■ 银殿於1892年兴建,1962年重建。
PHNOM PENH 1607 ■ 诺罗敦国王的骑马铜像,位于二大骨灰塔的中间地带。
PHNOM PENH 1608 ■ 宮殿的建築以金黃色為主色調。
PHNOM PENH 1609 ■ 城墙高高在外,圍牆內共有20余座建筑物。
PHNOM PENH 16010 ■ 精美的壁画。
PHNOM PENH 16011 ■ 城墙設計極具特色。
PHNOM PENH 16012 ■ 宮殿內的官方服裝。
PHNOM PENH 16013 ■ 位于银殿内花园里的诺罗敦.西哈努克前国王的父王--诺罗敦苏拉玛里特国王的骨灰塔。
PHNOM PENH 16014 ■ 银殿內有一尊半米高的整块翡翠雕成的玉佛,一尊重90公斤的金佛。
PHNOM PENH 16015 ■ 诺罗敦国王的骑马铜像。
古跡行腳系列16
金边皇宫
金碧辉煌
文:楊善
攝影:楊善&劉恭維
我在少年時期,某一個午睡的夢中,曾經作了一場皇帝夢。
我著了金黃色龍袍,皇宫內金碧辉煌,我正吃著妃子遞到嘴邊的葡萄,樂在奢華中。
『阿善,起來餵豬咯! 』爸爸站在床前的一聲叫喊,把我從天堂推下現實的人間。雖然天上人間有著天淵之別,但是這一場美夢,多年了,仍然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也因為這一場夢,使得我走進北京紫禁城、泰國皇宮及現在的金边皇宫時,都會隱隱產生“化身皇帝的自爽幻想”。
我想,我可能患上了“皇帝幻想症”,哈哈哈。
■初訪首都金邊
結束了柬埔寨(Cambodia)的暹粒市(Siem Reap)與吳哥窟(Angkor Wat)之旅,我坐了幾小時的長途巴士來到了首都金邊市(Phnom Penh)。
我一走下巴士,就有嘟嘟車與德士司機過來要幫忙拿行李,請我坐他的車子。我選了個看起來比較老實臉的司機,坐上了他的嘟嘟車,去到了湄公河邊的一間新建酒店。這間新酒店的房間不但新穎與寬敞,還有大衛浴間,一晚才60令吉而已,十分值得。
我到達時已經下午四點多,沖了涼、休息片刻,天色已暗了下來。晚上走了一百米的路,來到了湄公河邊的河畔廣場,發現那裡人潮相當熱絡,大家都在跳舞或做體操。他們分匹結隊,播放著不同曲風的音樂,各自跳著土風舞、街舞、熱門舞蹈,各取其樂,互不干擾,樂在其中。我沿岸走著,看著他們快樂的擺動著身體,時而發出快樂的笑聲,讓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活力。
我吃了晚餐之後,沿路一直走著,發現到這裡有許多設計美麗的餐館與咖啡館,我想我選擇住在這條“洋人街”是對的。
我在這條街的其中一項最大收獲,是買到了很多張便宜的音樂專輯,包裝與正版的不相上下(可能就是正版的),卻只要三塊美金,有張甚至是台灣進口的森林純音樂正版CD,讓我興奮不已。
逛到晚上十點多,喝了杯飲料之後,我回去酒店為第二天的行程作準備了。
■金边皇宫的精彩
柬埔寨全國共分為20個省和4個直轄市,金邊是為首都。
金邊位於河里薩湖與湄公河交匯處,她是政治、經濟、文化與宗教中心。
行車或走在金邊的街上,我被這座城市的建築藝術吸引了,為了第一眼就搶先欣賞最精緻的建築,於是我決定了第一個景點就去游覽金边皇宫(Royal Palace)。
金边皇宫属于典型的高棉式建筑。它也被称為四臂湾大皇宫,建造于1866-1870年 。它位于金边东面,面对湄公河、洞里萨河、巴沙河交汇而形成的四臂湾。
金边皇宫的建筑富有高棉传统风格和宗教色彩,以黄、白两色為主色調。黄色代表佛教,白色代表婆罗门教,所以在視覺上非常金碧辉煌。
這座王宫建成长方形設計,长435米,宽402米,城墙高高在外,圍牆內共有20余座建筑物。王宫建筑的屋顶中央建有高尖塔,屋脊两端翘起,造型精緻漂亮。王宫分成2部分,北部因為尚有王室居住,所以游客禁止参观,可供参观的为南面的银殿。
要进入加冕宫和银殿内的旅客都要脱鞋脱帽,而且宫殿内严禁拍照。但是不停話的我,還是站在殿外用鏡頭拉進偷拍了一張。因為人在殿外,所以還是巧妙避開了“宫殿内严禁照相”的條例,哈哈。
這裡就介紹皇宮內幾座最重要與出色的建築物。
1。银殿(Silver Pagoda):为王室的家庙,1892年兴建,1962年重建。因大厅地面铺有5000块、每块重达1公斤以上的纯银砖而得名。寺内原收藏的珍贵文物 多被劫掠和破坏,但现存的仍价值连城,包括一尊半米高的整块翡翠雕成的玉佛,一尊重90公斤的金佛(上嵌9584粒钻石,最重的一颗达25克拉),一幅40多厘米高的镶金壁画等等,还陈列着外国国家元首送的礼品。回廊的墙壁上绘有历代王朝功绩和宗教故事的壁画,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
2。凯马琳宫:设有国王宝座,宝座镶着黄金、钻石,雕镂極盡精巧。凯马琳宫是国王接受百官朝见、接见外国贵宾、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重大活动的场所。
3。拿破仑三世阁:在金边王宫中的一栋法式建筑,与其他高棉式建筑相映成趣。原属于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1869年被法国作为礼物送给柬埔寨诺罗敦国王。现用于陈列王室肖像、印玺、徽章等。
4。加冕厅:建筑风格类似于曼谷大皇宫,游人不得入内,但站在露台上可以眺望不对游客开放的内宫。
游完金边皇宫,我一方面被其金碧辉煌的建築物吸引,一方面卻更嚮往藍天白雲的自由。
我想,像我這樣一個擁有不安定靈魂的旅人,天生喜歡到處游走,應該無法成為一只華麗的囚鳥的。即使這大籠子是多麼華麗,我還是喜歡在藍天白云與綠林海邊大口大口呼吸比較舒坦。
我的皇帝美夢,於是甦醒了.....。
PHNOM PENH 1601 ■ 国王加冕宫。
PHNOM PENH 1602 ■ 国王加冕宫。
PHNOM PENH 1603 ■ 国王加冕宫。
PHNOM PENH 1604 ■ 拿破仑三世阁。为柬埔寨当时的宗主国——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赠送。現正在維修中。
PHNOM PENH 1605 ■ 银殿(Silver Pagoda)为王室的家庙。
PHNOM PENH 1606 ■ 银殿於1892年兴建,1962年重建。
PHNOM PENH 1607 ■ 诺罗敦国王的骑马铜像,位于二大骨灰塔的中间地带。
PHNOM PENH 1608 ■ 宮殿的建築以金黃色為主色調。
PHNOM PENH 1609 ■ 城墙高高在外,圍牆內共有20余座建筑物。
PHNOM PENH 16010 ■ 精美的壁画。
PHNOM PENH 16011 ■ 城墙設計極具特色。
PHNOM PENH 16012 ■ 宮殿內的官方服裝。
PHNOM PENH 16013 ■ 位于银殿内花园里的诺罗敦.西哈努克前国王的父王--诺罗敦苏拉玛里特国王的骨灰塔。
PHNOM PENH 16014 ■ 银殿內有一尊半米高的整块翡翠雕成的玉佛,一尊重90公斤的金佛。
PHNOM PENH 16015 ■ 诺罗敦国王的骑马铜像。
古跡行腳系列16
金边皇宫
金碧辉煌
文:楊善
攝影:楊善&劉恭維
我在少年時期,某一個午睡的夢中,曾經作了一場皇帝夢。
我著了金黃色龍袍,皇宫內金碧辉煌,我正吃著妃子遞到嘴邊的葡萄,樂在奢華中。
『阿善,起來餵豬咯! 』爸爸站在床前的一聲叫喊,把我從天堂推下現實的人間。雖然天上人間有著天淵之別,但是這一場美夢,多年了,仍然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也因為這一場夢,使得我走進北京紫禁城、泰國皇宮及現在的金边皇宫時,都會隱隱產生“化身皇帝的自爽幻想”。
我想,我可能患上了“皇帝幻想症”,哈哈哈。
■初訪首都金邊
結束了柬埔寨(Cambodia)的暹粒市(Siem Reap)與吳哥窟(Angkor Wat)之旅,我坐了幾小時的長途巴士來到了首都金邊市(Phnom Penh)。
我一走下巴士,就有嘟嘟車與德士司機過來要幫忙拿行李,請我坐他的車子。我選了個看起來比較老實臉的司機,坐上了他的嘟嘟車,去到了湄公河邊的一間新建酒店。這間新酒店的房間不但新穎與寬敞,還有大衛浴間,一晚才60令吉而已,十分值得。
我到達時已經下午四點多,沖了涼、休息片刻,天色已暗了下來。晚上走了一百米的路,來到了湄公河邊的河畔廣場,發現那裡人潮相當熱絡,大家都在跳舞或做體操。他們分匹結隊,播放著不同曲風的音樂,各自跳著土風舞、街舞、熱門舞蹈,各取其樂,互不干擾,樂在其中。我沿岸走著,看著他們快樂的擺動著身體,時而發出快樂的笑聲,讓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活力。
我吃了晚餐之後,沿路一直走著,發現到這裡有許多設計美麗的餐館與咖啡館,我想我選擇住在這條“洋人街”是對的。
我在這條街的其中一項最大收獲,是買到了很多張便宜的音樂專輯,包裝與正版的不相上下(可能就是正版的),卻只要三塊美金,有張甚至是台灣進口的森林純音樂正版CD,讓我興奮不已。
逛到晚上十點多,喝了杯飲料之後,我回去酒店為第二天的行程作準備了。
■金边皇宫的精彩
柬埔寨全國共分為20個省和4個直轄市,金邊是為首都。
金邊位於河里薩湖與湄公河交匯處,她是政治、經濟、文化與宗教中心。
行車或走在金邊的街上,我被這座城市的建築藝術吸引了,為了第一眼就搶先欣賞最精緻的建築,於是我決定了第一個景點就去游覽金边皇宫(Royal Palace)。
金边皇宫属于典型的高棉式建筑。它也被称為四臂湾大皇宫,建造于1866-1870年 。它位于金边东面,面对湄公河、洞里萨河、巴沙河交汇而形成的四臂湾。
金边皇宫的建筑富有高棉传统风格和宗教色彩,以黄、白两色為主色調。黄色代表佛教,白色代表婆罗门教,所以在視覺上非常金碧辉煌。
這座王宫建成长方形設計,长435米,宽402米,城墙高高在外,圍牆內共有20余座建筑物。王宫建筑的屋顶中央建有高尖塔,屋脊两端翘起,造型精緻漂亮。王宫分成2部分,北部因為尚有王室居住,所以游客禁止参观,可供参观的为南面的银殿。
要进入加冕宫和银殿内的旅客都要脱鞋脱帽,而且宫殿内严禁拍照。但是不停話的我,還是站在殿外用鏡頭拉進偷拍了一張。因為人在殿外,所以還是巧妙避開了“宫殿内严禁照相”的條例,哈哈。
這裡就介紹皇宮內幾座最重要與出色的建築物。
1。银殿(Silver Pagoda):为王室的家庙,1892年兴建,1962年重建。因大厅地面铺有5000块、每块重达1公斤以上的纯银砖而得名。寺内原收藏的珍贵文物 多被劫掠和破坏,但现存的仍价值连城,包括一尊半米高的整块翡翠雕成的玉佛,一尊重90公斤的金佛(上嵌9584粒钻石,最重的一颗达25克拉),一幅40多厘米高的镶金壁画等等,还陈列着外国国家元首送的礼品。回廊的墙壁上绘有历代王朝功绩和宗教故事的壁画,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
2。凯马琳宫:设有国王宝座,宝座镶着黄金、钻石,雕镂極盡精巧。凯马琳宫是国王接受百官朝见、接见外国贵宾、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重大活动的场所。
3。拿破仑三世阁:在金边王宫中的一栋法式建筑,与其他高棉式建筑相映成趣。原属于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1869年被法国作为礼物送给柬埔寨诺罗敦国王。现用于陈列王室肖像、印玺、徽章等。
4。加冕厅:建筑风格类似于曼谷大皇宫,游人不得入内,但站在露台上可以眺望不对游客开放的内宫。
游完金边皇宫,我一方面被其金碧辉煌的建築物吸引,一方面卻更嚮往藍天白雲的自由。
我想,像我這樣一個擁有不安定靈魂的旅人,天生喜歡到處游走,應該無法成為一只華麗的囚鳥的。即使這大籠子是多麼華麗,我還是喜歡在藍天白云與綠林海邊大口大口呼吸比較舒坦。
我的皇帝美夢,於是甦醒了.....。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吳哥紅寶石,班特絲蕾女王宮太美麗
圖說:
TEMPLE A1 ■ 《班蒂喀黛》是Jayavarman VII(1181-1220)時代的建築物。
TEMPLE A2 ■ 台灣高僧在《班蒂喀黛》裡膜拜上香。
TEMPLE A3 ■ 《班蒂喀黛》前的石雕。
TEMPLE A4 ■ 《班蒂喀黛》迴廊。
TEMPLE A5 ■ 《班蒂喀黛》。
TEMPLE A6 ■ 四面雕刻了“高棉微笑佛像”的牌樓。
TEMPLE A7 ■ 油畫檔。
TEMPLE BB08 ■ 《東美朋寺》有大象雕刻和神像,台階四角落有大象的雕刻。
TEMPLE BB09 ■ 《班特絲蕾女王宮》建築外圍。
TEMPLE BB010 ■ 《班特絲蕾女王宮》的精美雕刻。
TEMPLE BB011 ■ 《班特絲蕾女王宮》的鬼斧神工浮雕,所以它又有被稱為“吳哥藝術之鑽”。
TEMPLE BB012 ■ 《班特絲蕾女王宮》。
TEMPLE BB013 ■ 走出《班特絲蕾女王宮》時,迎面來了兩名微笑僧人。
古跡行腳系列15
吳哥古蹟的璀燦紅寶石
班特絲蕾女王宮太美麗
文/攝影:楊善
吳哥古蹟之旅的第三天,我在下午四時多走入《班特絲蕾女王宮》。金黃色的陽光投射在紅色砂岩建成的印度教神廟上,精雕玉琢的浮雕,像3D立體感的播映在我的眼前。我為這座吳哥古蹟的璀燦紅寶石,發出深深的一聲讚嘆,真是太美麗了。
我終於明白女人看見鑽石會衝動花鉅款買下的心情了。因為此時,我竟然產生了想在家後院建一座浮雕庭院的衝動。雖然我清楚知道難以找到如此鬼斧神功的藝匠,但仍然如此奢侈的夢著........。
■班特絲蕾女王宮
下午四時多,前往距離吳哥窟東北方約25公里的《班特絲蕾女王宮》之前,我已從雜誌中看到它的“花容月貌”,所以心情是非常期待的。
不管是網站還是雜誌都形容它是吳哥遺址中最美麗的紅寶石。說它是紅寶石,是因為其建材多是採用玫瑰砂岩與石英砂岩,當陽光投射其上時,廟宇就反映出迷人色調,再加上鬼斧神工的浮雕,所以它又有被稱為“吳哥藝術之鑽”( Jewel in Angkor Art ) 。
女王宮建於西元967年,興建過程共跨越了兩代君主。它屬於印度教神廟,主要供奉濕婆神。
“Srei”是指女性,所以《班特絲蕾》又被稱女王宮。高棉語中,“Banteay Srei”是「女人的城堡」的意思。因為寺廟中央主體建築的浮雕刻有天界舞女Apsara,因而得名。
在眾多的吳哥宮殿廟宇中,唯有此座建築出現兩個保安,可見此座建築的受重視程度。但是有一名保安在“發錢瘟”,三番四次的靠近我及其他旅客,要我給他三塊美金,他偷偷帶我進去內殿偷拍天界舞女Apsara的雕像。因為偷拍的感覺不舒服,像做賊一樣,所以即使花費不高,我還是數次拒絕了他。
《班特絲蕾女王宮》寺中精細雕刻叫人讚嘆不已。堅硬的石塊被創作藝匠琢鑿出層次分明、線條柔纖的精細作品,不論是門楣、石壁或窗櫺,都刻鏤得接近完美。巧奪天工的藝術感,可說是吳哥寺廟中石雕中的最佳作品,亦是柬埔寨雕刻藝術的顛峰作品。
另有一傳說《班特絲蕾女王宮》是由一位功高的婆羅門所興建,因為怕冒犯國王,所以女王宮建得比其他吳哥寺廟小。由於建築柔美華麗,所以被誤認為是女皇住的,實際上柬埔寨未曾出現過女皇。
走出廟宇時,迎面來了兩名微笑僧人,金黃色的陽光撒在他們橙色的布衣上,我彷佛看到了無求的喜樂.....。
■班蒂喀黛
穿梭過一座四面雕刻了“高棉微笑佛像”的牌樓,經過了擺在大樹下的油畫檔口,我來到了《班蒂喀黛》。這裡是我游吳哥遺跡的最後一座廟宇,那時已經下午五點多了。
因為《班蒂喀黛》所用的建材比較不好,所以其損壞的程度也比較嚴重。比起之前雕刻精美且宏偉的宮殿廟宇,這座顯得遜色多了。
《班蒂喀黛》位處吳哥城的東邊,因為破壞較鉅,因而旅客相對也較少。《班蒂喀黛》是Jayavarman VII(1181-1220)時代的建築物,因為住有僧人,所以被稱作“修道院的堡壘”。我在此廟拍照時,來了一群台灣旅客,口操台腔華語,其中有兩個還是台灣高僧,受到信徒的極佳招待服侍。他們在廟裡膜拜上香,也參觀了一輪。
《班蒂喀黛》雖然受風雨與歲月的嚴重破壞,也沒有宏偉外觀,但其精美雕刻與層層迴廊的設計還是有看頭的。
■東美朋寺
回程路上,路過這座水中古城- 《東美朋寺》時,已經下午6點多了。因為想赶回小吳哥拍攝黃昏時分,金黃色餘暉撒在小吳哥“黃梨頭”上的風彩,所以我只是喊停嘟嘟車拍了張照片就離開了。
此神廟是拉堅德拉巴魯曼二世〈Rajendravarman 2〉所建,那時是西元952年。為了供應王宮用水與灌溉之用而建造了東大人工湖。為了祈求庇佑,便在湖中心建立了東美朋寺廟,供奉著濕婆神,用來紀念拉堅德拉巴魯曼二世雙親的神廟,同時也是吳哥王朝歷代國王祭祀祖先的祭壇。
《東美朋寺》本是一座島廟,四周被大型的人工蓄水所包圍,需乘船才能到達,但是如今湖水已乾枯。蓄水池總長7000公尺,寬1800公尺,直接從粒河引進水來。
《東美朋寺》有很多大象雕刻和神像,而台階的四個角落也有大象的雕刻。此神廟的維修工程由德國負責。
東美朋遺跡中,可以看到石頭上了有很多洞,這些洞裡原本裝上了名貴的珠寶作裝飾,後來全被人偷去變賣了。這些洞原是為方便讓大象托拉而穿鑿的,順便作為裝飾。
東美朋建築中,可以分成三層,較下方的兩層都有圍牆,四個角落各有四隻大象;第一層往第二層的山門旁則有石獅守護。第二層有八座小塔,四方各兩座,開口向東;第三層中央部份總共有五個磚造的塔,中央的塔建在一個高1.9公尺的塔基上,也反映了印度教中須彌山的概念。
雖然沒時間仔細參觀這座宏偉神廟,但從指南書中了解到它的歷史,也算是一種補償與獲得了。
吳哥遺跡之旅,這一刻正式告一段落了。
明天一早,我就要揹起行囊,告別<暹粒>,搭巴士往<金邊>去了。
我一直在小吳哥待到天空出現入夜前的深藍色,才在暮色中拖著疲累但滿足的腳步,踏上歸途......。
TEMPLE A1 ■ 《班蒂喀黛》是Jayavarman VII(1181-1220)時代的建築物。
TEMPLE A2 ■ 台灣高僧在《班蒂喀黛》裡膜拜上香。
TEMPLE A3 ■ 《班蒂喀黛》前的石雕。
TEMPLE A4 ■ 《班蒂喀黛》迴廊。
TEMPLE A5 ■ 《班蒂喀黛》。
TEMPLE A6 ■ 四面雕刻了“高棉微笑佛像”的牌樓。
TEMPLE A7 ■ 油畫檔。
TEMPLE BB08 ■ 《東美朋寺》有大象雕刻和神像,台階四角落有大象的雕刻。
TEMPLE BB09 ■ 《班特絲蕾女王宮》建築外圍。
TEMPLE BB010 ■ 《班特絲蕾女王宮》的精美雕刻。
TEMPLE BB011 ■ 《班特絲蕾女王宮》的鬼斧神工浮雕,所以它又有被稱為“吳哥藝術之鑽”。
TEMPLE BB012 ■ 《班特絲蕾女王宮》。
TEMPLE BB013 ■ 走出《班特絲蕾女王宮》時,迎面來了兩名微笑僧人。
古跡行腳系列15
吳哥古蹟的璀燦紅寶石
班特絲蕾女王宮太美麗
文/攝影:楊善
吳哥古蹟之旅的第三天,我在下午四時多走入《班特絲蕾女王宮》。金黃色的陽光投射在紅色砂岩建成的印度教神廟上,精雕玉琢的浮雕,像3D立體感的播映在我的眼前。我為這座吳哥古蹟的璀燦紅寶石,發出深深的一聲讚嘆,真是太美麗了。
我終於明白女人看見鑽石會衝動花鉅款買下的心情了。因為此時,我竟然產生了想在家後院建一座浮雕庭院的衝動。雖然我清楚知道難以找到如此鬼斧神功的藝匠,但仍然如此奢侈的夢著........。
■班特絲蕾女王宮
下午四時多,前往距離吳哥窟東北方約25公里的《班特絲蕾女王宮》之前,我已從雜誌中看到它的“花容月貌”,所以心情是非常期待的。
不管是網站還是雜誌都形容它是吳哥遺址中最美麗的紅寶石。說它是紅寶石,是因為其建材多是採用玫瑰砂岩與石英砂岩,當陽光投射其上時,廟宇就反映出迷人色調,再加上鬼斧神工的浮雕,所以它又有被稱為“吳哥藝術之鑽”( Jewel in Angkor Art ) 。
女王宮建於西元967年,興建過程共跨越了兩代君主。它屬於印度教神廟,主要供奉濕婆神。
“Srei”是指女性,所以《班特絲蕾》又被稱女王宮。高棉語中,“Banteay Srei”是「女人的城堡」的意思。因為寺廟中央主體建築的浮雕刻有天界舞女Apsara,因而得名。
在眾多的吳哥宮殿廟宇中,唯有此座建築出現兩個保安,可見此座建築的受重視程度。但是有一名保安在“發錢瘟”,三番四次的靠近我及其他旅客,要我給他三塊美金,他偷偷帶我進去內殿偷拍天界舞女Apsara的雕像。因為偷拍的感覺不舒服,像做賊一樣,所以即使花費不高,我還是數次拒絕了他。
《班特絲蕾女王宮》寺中精細雕刻叫人讚嘆不已。堅硬的石塊被創作藝匠琢鑿出層次分明、線條柔纖的精細作品,不論是門楣、石壁或窗櫺,都刻鏤得接近完美。巧奪天工的藝術感,可說是吳哥寺廟中石雕中的最佳作品,亦是柬埔寨雕刻藝術的顛峰作品。
另有一傳說《班特絲蕾女王宮》是由一位功高的婆羅門所興建,因為怕冒犯國王,所以女王宮建得比其他吳哥寺廟小。由於建築柔美華麗,所以被誤認為是女皇住的,實際上柬埔寨未曾出現過女皇。
走出廟宇時,迎面來了兩名微笑僧人,金黃色的陽光撒在他們橙色的布衣上,我彷佛看到了無求的喜樂.....。
■班蒂喀黛
穿梭過一座四面雕刻了“高棉微笑佛像”的牌樓,經過了擺在大樹下的油畫檔口,我來到了《班蒂喀黛》。這裡是我游吳哥遺跡的最後一座廟宇,那時已經下午五點多了。
因為《班蒂喀黛》所用的建材比較不好,所以其損壞的程度也比較嚴重。比起之前雕刻精美且宏偉的宮殿廟宇,這座顯得遜色多了。
《班蒂喀黛》位處吳哥城的東邊,因為破壞較鉅,因而旅客相對也較少。《班蒂喀黛》是Jayavarman VII(1181-1220)時代的建築物,因為住有僧人,所以被稱作“修道院的堡壘”。我在此廟拍照時,來了一群台灣旅客,口操台腔華語,其中有兩個還是台灣高僧,受到信徒的極佳招待服侍。他們在廟裡膜拜上香,也參觀了一輪。
《班蒂喀黛》雖然受風雨與歲月的嚴重破壞,也沒有宏偉外觀,但其精美雕刻與層層迴廊的設計還是有看頭的。
■東美朋寺
回程路上,路過這座水中古城- 《東美朋寺》時,已經下午6點多了。因為想赶回小吳哥拍攝黃昏時分,金黃色餘暉撒在小吳哥“黃梨頭”上的風彩,所以我只是喊停嘟嘟車拍了張照片就離開了。
此神廟是拉堅德拉巴魯曼二世〈Rajendravarman 2〉所建,那時是西元952年。為了供應王宮用水與灌溉之用而建造了東大人工湖。為了祈求庇佑,便在湖中心建立了東美朋寺廟,供奉著濕婆神,用來紀念拉堅德拉巴魯曼二世雙親的神廟,同時也是吳哥王朝歷代國王祭祀祖先的祭壇。
《東美朋寺》本是一座島廟,四周被大型的人工蓄水所包圍,需乘船才能到達,但是如今湖水已乾枯。蓄水池總長7000公尺,寬1800公尺,直接從粒河引進水來。
《東美朋寺》有很多大象雕刻和神像,而台階的四個角落也有大象的雕刻。此神廟的維修工程由德國負責。
東美朋遺跡中,可以看到石頭上了有很多洞,這些洞裡原本裝上了名貴的珠寶作裝飾,後來全被人偷去變賣了。這些洞原是為方便讓大象托拉而穿鑿的,順便作為裝飾。
東美朋建築中,可以分成三層,較下方的兩層都有圍牆,四個角落各有四隻大象;第一層往第二層的山門旁則有石獅守護。第二層有八座小塔,四方各兩座,開口向東;第三層中央部份總共有五個磚造的塔,中央的塔建在一個高1.9公尺的塔基上,也反映了印度教中須彌山的概念。
雖然沒時間仔細參觀這座宏偉神廟,但從指南書中了解到它的歷史,也算是一種補償與獲得了。
吳哥遺跡之旅,這一刻正式告一段落了。
明天一早,我就要揹起行囊,告別<暹粒>,搭巴士往<金邊>去了。
我一直在小吳哥待到天空出現入夜前的深藍色,才在暮色中拖著疲累但滿足的腳步,踏上歸途......。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詩巫最新美食專店部落格>>>詩巫魚玩食家
我們用心,打造你口中美好滋味。
我們用故事,調劑你品嚐點心的口感。
我們的付出,你可以在味道中找到值得。
歡迎光臨詩巫最新創建的美食專店部落格----詩巫魚玩食家。
網址: http://sibufishculturecafe.blogspot.com/
我們用故事,調劑你品嚐點心的口感。
我們的付出,你可以在味道中找到值得。
歡迎光臨詩巫最新創建的美食專店部落格----詩巫魚玩食家。
網址: http://sibufishculturecafe.blogspot.com/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印度火車轟隆隆向前奔 India Train Story
圖說:
TRAIN STORY 201 ■阿傑美爾火車站。
TRAIN STORY 202 ■月台上人潮洶涌。
TRAIN STORY 203 ■載貨火車。
TRAIN STORY 204 ■火車的床位。
TRAIN STORY 205 ■火車廁所。
TRAIN STORY 206 ■苦力搬著白色麻袋包裹的沉重大箱子,越過軌道搬到對面月台。
TRAIN STORY 207 ■我與日本背包客一家。這小女孩才兩歲,就跟父母來背包三個月了。
TRAIN STORY 208 ■樵夫頭頂兩個行李箱,雙手吊兩個行李袋,幫忙旅客搬運行李到車上。
TRAIN STORY 209 ■天橋。
TRAIN STORY 2010 ■旅客危險過軌道。
TRAIN STORY 2011 ■“哈努”的媽媽。
TRAIN STORY 2012 ■可愛的印度孩子叫“哈努”爬到上鋪搞怪。
TRAIN STORY 2013 ■可愛的印度女孩。
TRAIN STORY 2014 ■火車站大肚腩保安。
TRAIN STORY 2015 ■印度的回眸。
TRAIN STORY 2016 ■火車人像。
TRAIN STORY 2018 ■母與子。
TRAIN STORY 2019 ■冬天穿衣的羊。
TRAIN STORY 2020 ■火車站的猴子。
TRAIN STORY 2021 ■這印度女子請我吃她製作的“Alu Paratha”的面粉手工餅。
印度卡樂福系列2
從此城到彼鎮
印度火車轟隆隆向前奔
文/攝影:楊善
我從母親的子宮移動到產房的床上,靠的是母愛的力量。
我從童年的天真,移動到成年的成熟,乘著的是光陰的翅膀。
我從馬來西亞,坐著飛機移動到印度,高科技的導航系統是隱形的軌道。
我從北印度的此城到彼鎮,仰賴的是那一條條輸送鐵車廂的鐵軌。
15天裡,我跑了7座城鎮,花了38個小時,行了2088公里的路,看到了許多月台的故事與畫面。
甜酸苦辣與悲歡離合的滋味啊,在我這個旅人的心中傾瀉成了一口湖,而泗游其中的那一條魚,叫作“回味”。
■甜
2012年2月11日,初來乍訪印度首都新德里(New Delhi)的第三天凌晨。我在3時40分起床,梳洗完畢後,5時正赶到了火車站。
冬季的新德里,冷風颼颼,穿著T恤與牛仔布外套的我,在攝氏十度的風中仍感寒冷。進入火車站,爬上天橋,經過一番詢問與尋找,終於找到了乘搭火車的月台。
“人生第一次搭火車,而且是在印度這個陌生的國度,能夠順利上車就算是一件幸運的啟程了。”我是如此樂觀的看待這一趟火車之旅。
早上6時,我就已經坐在往阿格拉(Agra)的火車上了。此去是為了美麗的泰姬陵(Taj Mahal),一如為了一會愛人,即使遠渡重洋也覺得值得。
上下鋪的床位,對面坐了一對印度母子與一個女子。
那個害羞可愛的印度孩子叫“哈努”,大約10歲,一直跟窗外的表哥在揮手,甚至隔著玻璃用唇語在聊著,一幅依依不捨的樣子。火車開始鳴笛啟動了,他的小手揮動得更殷切,直到看不見表哥的身影。有句話說:“離別是為了下一次的相聚”,我想,“哈努”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聊了起來...在沉默的一段時間流中,母親哼唱著印度童謠在哄“哈努”睡覺。因為不想打擾,所以我沒有錄影,我只靜靜的聽著那溫柔的歌聲。此刻,我也想起了媽媽.......。
車上的員工兜售著一種叫“Upma”的面粉食物,我買了一盒,吃時還溫熱著,就當作早餐唄。那女子從袋裡取出了自己製作的“Alu Paratha”的面粉手工餅,請我吃。淡淡咖喱與馬玲薯的味道,溫熱松軟的口感,溫暖了旅人的胃與心。
我跟車上小販買了一粒會發亮的魔術彈性球,送給剛睡醒的“哈努”,他開心得哼起歌來,我則趁良機啟動了相機的錄影功能,為他錄了一首印度童謠。
這一趟3小時45分鐘的行程,是我感覺快樂的一段旅程。
■酸
印度的貧富差距極大,又有階級之分,所以生活的素質與方式也南轅北轍。
因為我都在火車開跑的前一個小時就抵達火車站,所以有許多的時間拍攝月台的生活面貌,觀察印度人在生活的壓力與經濟沖擊下如何生存。
火車站是印度人生活的縮影,許多人都仰賴著火車討生活、過日子。沒有火車到站時,有苦力搬著白色麻袋包裹的沉重大箱子,越過軌道搬到對面月台,等待運貨火車的載送;賣食物的小販也手捧著食物,越過軌道到對面等候下一班的火車到點;穿著紅衣的樵夫,可以頭頂兩個行李箱,雙手再掛兩個行李袋,幫忙旅客搬運行李到車上,只收兩、三塊美金。
當然,火車站也有一些老幼的乞丐,在細聲乞討著你的施捨。其中有一個跟著媽媽、抱著妹妹,笑容燦爛的小女孩讓我印像深刻。
那個下午,我在天橋上拍猴子時,因為她的楚楚眼神與細聲乞討,所以我給了她一些小錢。後來下到月台,看到她站在“背光”的地方,散亂的頭髮呈金色光環,而且面帶笑容的任我拍照,所以當她抱著一歲多的妹妹過來向我討餅乾吃時,我給她買了兩包巧克力口味的。當我看著她開心的躲在角落吃著餅乾時,我的心赫然酸楚了起來.....。
我想問她:“你的父親呢? 男人怎麼可以這麼沒有擔當,讓孩子受這樣的苦呢?”但是我真的哽咽啞然.....無法言語。
■苦
在印度旅行,遇上路向相同的各國背包客,約了一起上路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2月15日晚上11時30分,我終於在火車站遇上了麻煩。那一夜,也是我火車之行中最苦的一次,也是我最深刻難忘的一夜。
那趟的火車行程中,我把火車票交予同行的古晉背包友保管,然後上了一次廁所。出來後不久,火車即到達了,那時我們都赶著上車,彼此之間的距離不過四、五尺,誰知突然之間從月台沖出了整百名打算搭“霸王車”的印度人,在爭先恐後的赶上車,眼前突然黑壓壓一片,我與古晉及台灣背包友頓時“失聯”了。我從車尾走到車頭,都不見他們的人影,這時火車啟動,汽笛鳴起,我拿起行李隨便找個車廂就跳上去了。定睛一看,這個車廂站滿了人,因為這一趟從齋浦爾到齋沙默爾的路程是619公里,我不可能在火車裡站12個小時吧。於是我又跳下火車,往回跑到一個沒那麼多人的車廂,找到一個車位剛坐下,火車就開跑了。
因為我的火車票在古晉背包友手中,我也沒有記下車廂與座位的號碼,所以一落單就找不到人了。這時旁邊坐了一個印度少年,我就請他幫忙發一個簡訊(我當時沒有辦印度號碼),說“我已上車,在終點站見。”
大約30分鐘後,車暫停在第一站15分鐘,我見到一個拿著名單的查票員,就叫他幫忙找名字。他只說:『你快跑到後面車廂去,外國旅客都在那裡。』
我於是赶在幾分鐘內,在寒冷的子夜12點半,從車頭拉著行李跑到了車尾,這時許多車門都關上了,難得看到一個開著的門,我別無選擇的跳了上次,在車廂裡氣喘如牛。車裡有個印度員工,安排了我一個床位,過不久我就累到昏睡過去了。
凌晨兩點半,我被老查票員叫醒,問我拿車票。我把車票在朋友手中的事說了四次,他才說他英語不好,不懂我說什麼,於是領我穿過三個車廂,找到一個人翻譯,才搞清楚我的狀況。最匪夷所思的是,我查了他手中的名單四次,竟然也沒發現我的名字,在無計可施之下,只好再花60令吉買一張票,才終於找到一個床位休息。
這一夜的折騰,可說是我印度火車行中最苦的一夜。當然,它也是我最難忘的回憶。
旅途之中,有時是因為有了不如意的折騰,才有了最美麗的烙印,不是嗎?
TRAIN STORY 201 ■阿傑美爾火車站。
TRAIN STORY 202 ■月台上人潮洶涌。
TRAIN STORY 203 ■載貨火車。
TRAIN STORY 204 ■火車的床位。
TRAIN STORY 205 ■火車廁所。
TRAIN STORY 206 ■苦力搬著白色麻袋包裹的沉重大箱子,越過軌道搬到對面月台。
TRAIN STORY 207 ■我與日本背包客一家。這小女孩才兩歲,就跟父母來背包三個月了。
TRAIN STORY 208 ■樵夫頭頂兩個行李箱,雙手吊兩個行李袋,幫忙旅客搬運行李到車上。
TRAIN STORY 209 ■天橋。
TRAIN STORY 2010 ■旅客危險過軌道。
TRAIN STORY 2011 ■“哈努”的媽媽。
TRAIN STORY 2012 ■可愛的印度孩子叫“哈努”爬到上鋪搞怪。
TRAIN STORY 2013 ■可愛的印度女孩。
TRAIN STORY 2014 ■火車站大肚腩保安。
TRAIN STORY 2015 ■印度的回眸。
TRAIN STORY 2016 ■火車人像。
TRAIN STORY 2018 ■母與子。
TRAIN STORY 2019 ■冬天穿衣的羊。
TRAIN STORY 2020 ■火車站的猴子。
TRAIN STORY 2021 ■這印度女子請我吃她製作的“Alu Paratha”的面粉手工餅。
印度卡樂福系列2
從此城到彼鎮
印度火車轟隆隆向前奔
文/攝影:楊善
我從母親的子宮移動到產房的床上,靠的是母愛的力量。
我從童年的天真,移動到成年的成熟,乘著的是光陰的翅膀。
我從馬來西亞,坐著飛機移動到印度,高科技的導航系統是隱形的軌道。
我從北印度的此城到彼鎮,仰賴的是那一條條輸送鐵車廂的鐵軌。
15天裡,我跑了7座城鎮,花了38個小時,行了2088公里的路,看到了許多月台的故事與畫面。
甜酸苦辣與悲歡離合的滋味啊,在我這個旅人的心中傾瀉成了一口湖,而泗游其中的那一條魚,叫作“回味”。
■甜
2012年2月11日,初來乍訪印度首都新德里(New Delhi)的第三天凌晨。我在3時40分起床,梳洗完畢後,5時正赶到了火車站。
冬季的新德里,冷風颼颼,穿著T恤與牛仔布外套的我,在攝氏十度的風中仍感寒冷。進入火車站,爬上天橋,經過一番詢問與尋找,終於找到了乘搭火車的月台。
“人生第一次搭火車,而且是在印度這個陌生的國度,能夠順利上車就算是一件幸運的啟程了。”我是如此樂觀的看待這一趟火車之旅。
早上6時,我就已經坐在往阿格拉(Agra)的火車上了。此去是為了美麗的泰姬陵(Taj Mahal),一如為了一會愛人,即使遠渡重洋也覺得值得。
上下鋪的床位,對面坐了一對印度母子與一個女子。
那個害羞可愛的印度孩子叫“哈努”,大約10歲,一直跟窗外的表哥在揮手,甚至隔著玻璃用唇語在聊著,一幅依依不捨的樣子。火車開始鳴笛啟動了,他的小手揮動得更殷切,直到看不見表哥的身影。有句話說:“離別是為了下一次的相聚”,我想,“哈努”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聊了起來...在沉默的一段時間流中,母親哼唱著印度童謠在哄“哈努”睡覺。因為不想打擾,所以我沒有錄影,我只靜靜的聽著那溫柔的歌聲。此刻,我也想起了媽媽.......。
車上的員工兜售著一種叫“Upma”的面粉食物,我買了一盒,吃時還溫熱著,就當作早餐唄。那女子從袋裡取出了自己製作的“Alu Paratha”的面粉手工餅,請我吃。淡淡咖喱與馬玲薯的味道,溫熱松軟的口感,溫暖了旅人的胃與心。
我跟車上小販買了一粒會發亮的魔術彈性球,送給剛睡醒的“哈努”,他開心得哼起歌來,我則趁良機啟動了相機的錄影功能,為他錄了一首印度童謠。
這一趟3小時45分鐘的行程,是我感覺快樂的一段旅程。
■酸
印度的貧富差距極大,又有階級之分,所以生活的素質與方式也南轅北轍。
因為我都在火車開跑的前一個小時就抵達火車站,所以有許多的時間拍攝月台的生活面貌,觀察印度人在生活的壓力與經濟沖擊下如何生存。
火車站是印度人生活的縮影,許多人都仰賴著火車討生活、過日子。沒有火車到站時,有苦力搬著白色麻袋包裹的沉重大箱子,越過軌道搬到對面月台,等待運貨火車的載送;賣食物的小販也手捧著食物,越過軌道到對面等候下一班的火車到點;穿著紅衣的樵夫,可以頭頂兩個行李箱,雙手再掛兩個行李袋,幫忙旅客搬運行李到車上,只收兩、三塊美金。
當然,火車站也有一些老幼的乞丐,在細聲乞討著你的施捨。其中有一個跟著媽媽、抱著妹妹,笑容燦爛的小女孩讓我印像深刻。
那個下午,我在天橋上拍猴子時,因為她的楚楚眼神與細聲乞討,所以我給了她一些小錢。後來下到月台,看到她站在“背光”的地方,散亂的頭髮呈金色光環,而且面帶笑容的任我拍照,所以當她抱著一歲多的妹妹過來向我討餅乾吃時,我給她買了兩包巧克力口味的。當我看著她開心的躲在角落吃著餅乾時,我的心赫然酸楚了起來.....。
我想問她:“你的父親呢? 男人怎麼可以這麼沒有擔當,讓孩子受這樣的苦呢?”但是我真的哽咽啞然.....無法言語。
■苦
在印度旅行,遇上路向相同的各國背包客,約了一起上路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2月15日晚上11時30分,我終於在火車站遇上了麻煩。那一夜,也是我火車之行中最苦的一次,也是我最深刻難忘的一夜。
那趟的火車行程中,我把火車票交予同行的古晉背包友保管,然後上了一次廁所。出來後不久,火車即到達了,那時我們都赶著上車,彼此之間的距離不過四、五尺,誰知突然之間從月台沖出了整百名打算搭“霸王車”的印度人,在爭先恐後的赶上車,眼前突然黑壓壓一片,我與古晉及台灣背包友頓時“失聯”了。我從車尾走到車頭,都不見他們的人影,這時火車啟動,汽笛鳴起,我拿起行李隨便找個車廂就跳上去了。定睛一看,這個車廂站滿了人,因為這一趟從齋浦爾到齋沙默爾的路程是619公里,我不可能在火車裡站12個小時吧。於是我又跳下火車,往回跑到一個沒那麼多人的車廂,找到一個車位剛坐下,火車就開跑了。
因為我的火車票在古晉背包友手中,我也沒有記下車廂與座位的號碼,所以一落單就找不到人了。這時旁邊坐了一個印度少年,我就請他幫忙發一個簡訊(我當時沒有辦印度號碼),說“我已上車,在終點站見。”
大約30分鐘後,車暫停在第一站15分鐘,我見到一個拿著名單的查票員,就叫他幫忙找名字。他只說:『你快跑到後面車廂去,外國旅客都在那裡。』
我於是赶在幾分鐘內,在寒冷的子夜12點半,從車頭拉著行李跑到了車尾,這時許多車門都關上了,難得看到一個開著的門,我別無選擇的跳了上次,在車廂裡氣喘如牛。車裡有個印度員工,安排了我一個床位,過不久我就累到昏睡過去了。
凌晨兩點半,我被老查票員叫醒,問我拿車票。我把車票在朋友手中的事說了四次,他才說他英語不好,不懂我說什麼,於是領我穿過三個車廂,找到一個人翻譯,才搞清楚我的狀況。最匪夷所思的是,我查了他手中的名單四次,竟然也沒發現我的名字,在無計可施之下,只好再花60令吉買一張票,才終於找到一個床位休息。
這一夜的折騰,可說是我印度火車行中最苦的一夜。當然,它也是我最難忘的回憶。
旅途之中,有時是因為有了不如意的折騰,才有了最美麗的烙印,不是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