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TEMPLE A1 ■ 《班蒂喀黛》是Jayavarman VII(1181-1220)時代的建築物。
TEMPLE A2 ■ 台灣高僧在《班蒂喀黛》裡膜拜上香。
TEMPLE A3 ■ 《班蒂喀黛》前的石雕。
TEMPLE A4 ■ 《班蒂喀黛》迴廊。
TEMPLE A5 ■ 《班蒂喀黛》。
TEMPLE A6 ■ 四面雕刻了“高棉微笑佛像”的牌樓。
TEMPLE A7 ■ 油畫檔。
TEMPLE BB08 ■ 《東美朋寺》有大象雕刻和神像,台階四角落有大象的雕刻。
TEMPLE BB09 ■ 《班特絲蕾女王宮》建築外圍。
TEMPLE BB010 ■ 《班特絲蕾女王宮》的精美雕刻。
TEMPLE BB011 ■ 《班特絲蕾女王宮》的鬼斧神工浮雕,所以它又有被稱為“吳哥藝術之鑽”。
TEMPLE BB012 ■ 《班特絲蕾女王宮》。
TEMPLE BB013 ■ 走出《班特絲蕾女王宮》時,迎面來了兩名微笑僧人。
古跡行腳系列15
吳哥古蹟的璀燦紅寶石
班特絲蕾女王宮太美麗
文/攝影:楊善
吳哥古蹟之旅的第三天,我在下午四時多走入《班特絲蕾女王宮》。金黃色的陽光投射在紅色砂岩建成的印度教神廟上,精雕玉琢的浮雕,像3D立體感的播映在我的眼前。我為這座吳哥古蹟的璀燦紅寶石,發出深深的一聲讚嘆,真是太美麗了。
我終於明白女人看見鑽石會衝動花鉅款買下的心情了。因為此時,我竟然產生了想在家後院建一座浮雕庭院的衝動。雖然我清楚知道難以找到如此鬼斧神功的藝匠,但仍然如此奢侈的夢著........。
■班特絲蕾女王宮
下午四時多,前往距離吳哥窟東北方約25公里的《班特絲蕾女王宮》之前,我已從雜誌中看到它的“花容月貌”,所以心情是非常期待的。
不管是網站還是雜誌都形容它是吳哥遺址中最美麗的紅寶石。說它是紅寶石,是因為其建材多是採用玫瑰砂岩與石英砂岩,當陽光投射其上時,廟宇就反映出迷人色調,再加上鬼斧神工的浮雕,所以它又有被稱為“吳哥藝術之鑽”( Jewel in Angkor Art ) 。
女王宮建於西元967年,興建過程共跨越了兩代君主。它屬於印度教神廟,主要供奉濕婆神。
“Srei”是指女性,所以《班特絲蕾》又被稱女王宮。高棉語中,“Banteay Srei”是「女人的城堡」的意思。因為寺廟中央主體建築的浮雕刻有天界舞女Apsara,因而得名。
在眾多的吳哥宮殿廟宇中,唯有此座建築出現兩個保安,可見此座建築的受重視程度。但是有一名保安在“發錢瘟”,三番四次的靠近我及其他旅客,要我給他三塊美金,他偷偷帶我進去內殿偷拍天界舞女Apsara的雕像。因為偷拍的感覺不舒服,像做賊一樣,所以即使花費不高,我還是數次拒絕了他。
《班特絲蕾女王宮》寺中精細雕刻叫人讚嘆不已。堅硬的石塊被創作藝匠琢鑿出層次分明、線條柔纖的精細作品,不論是門楣、石壁或窗櫺,都刻鏤得接近完美。巧奪天工的藝術感,可說是吳哥寺廟中石雕中的最佳作品,亦是柬埔寨雕刻藝術的顛峰作品。
另有一傳說《班特絲蕾女王宮》是由一位功高的婆羅門所興建,因為怕冒犯國王,所以女王宮建得比其他吳哥寺廟小。由於建築柔美華麗,所以被誤認為是女皇住的,實際上柬埔寨未曾出現過女皇。
走出廟宇時,迎面來了兩名微笑僧人,金黃色的陽光撒在他們橙色的布衣上,我彷佛看到了無求的喜樂.....。
■班蒂喀黛
穿梭過一座四面雕刻了“高棉微笑佛像”的牌樓,經過了擺在大樹下的油畫檔口,我來到了《班蒂喀黛》。這裡是我游吳哥遺跡的最後一座廟宇,那時已經下午五點多了。
因為《班蒂喀黛》所用的建材比較不好,所以其損壞的程度也比較嚴重。比起之前雕刻精美且宏偉的宮殿廟宇,這座顯得遜色多了。
《班蒂喀黛》位處吳哥城的東邊,因為破壞較鉅,因而旅客相對也較少。《班蒂喀黛》是Jayavarman VII(1181-1220)時代的建築物,因為住有僧人,所以被稱作“修道院的堡壘”。我在此廟拍照時,來了一群台灣旅客,口操台腔華語,其中有兩個還是台灣高僧,受到信徒的極佳招待服侍。他們在廟裡膜拜上香,也參觀了一輪。
《班蒂喀黛》雖然受風雨與歲月的嚴重破壞,也沒有宏偉外觀,但其精美雕刻與層層迴廊的設計還是有看頭的。
■東美朋寺
回程路上,路過這座水中古城- 《東美朋寺》時,已經下午6點多了。因為想赶回小吳哥拍攝黃昏時分,金黃色餘暉撒在小吳哥“黃梨頭”上的風彩,所以我只是喊停嘟嘟車拍了張照片就離開了。
此神廟是拉堅德拉巴魯曼二世〈Rajendravarman 2〉所建,那時是西元952年。為了供應王宮用水與灌溉之用而建造了東大人工湖。為了祈求庇佑,便在湖中心建立了東美朋寺廟,供奉著濕婆神,用來紀念拉堅德拉巴魯曼二世雙親的神廟,同時也是吳哥王朝歷代國王祭祀祖先的祭壇。
《東美朋寺》本是一座島廟,四周被大型的人工蓄水所包圍,需乘船才能到達,但是如今湖水已乾枯。蓄水池總長7000公尺,寬1800公尺,直接從粒河引進水來。
《東美朋寺》有很多大象雕刻和神像,而台階的四個角落也有大象的雕刻。此神廟的維修工程由德國負責。
東美朋遺跡中,可以看到石頭上了有很多洞,這些洞裡原本裝上了名貴的珠寶作裝飾,後來全被人偷去變賣了。這些洞原是為方便讓大象托拉而穿鑿的,順便作為裝飾。
東美朋建築中,可以分成三層,較下方的兩層都有圍牆,四個角落各有四隻大象;第一層往第二層的山門旁則有石獅守護。第二層有八座小塔,四方各兩座,開口向東;第三層中央部份總共有五個磚造的塔,中央的塔建在一個高1.9公尺的塔基上,也反映了印度教中須彌山的概念。
雖然沒時間仔細參觀這座宏偉神廟,但從指南書中了解到它的歷史,也算是一種補償與獲得了。
吳哥遺跡之旅,這一刻正式告一段落了。
明天一早,我就要揹起行囊,告別<暹粒>,搭巴士往<金邊>去了。
我一直在小吳哥待到天空出現入夜前的深藍色,才在暮色中拖著疲累但滿足的腳步,踏上歸途......。
1 則留言:
nyude2192vw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golden goose outlet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