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吉隆坡中央艺术坊>大门斗大的白钢字写着
2 ■ 琳琅满目的小件手工艺品。
3 ■ 小木屋设计的档口卖着首饰与摆饰。
4 ■ 悠闲风的特色咖啡屋。
5 ■ 快餐店。
6 ■ 手工艺品店。
7 ■吉兰丹风筝专卖店。
8 ■尼泊尔艺术木雕店铺。
9 ■ 连厕所也经过特别设计。
10 ■ 七彩异国风玻璃灯。
11 ■ 华族古装。
12 ■ 饮食广场。
13 ■ 二楼望下底楼的艺品店。
14 ■ 漂亮的咖啡馆一隅。
15 ■ 后半部的画廊。
16 ■ 民族油画。
17 ■ 画家正在看相片作画。
18 ■特别规划出来的<集珍庄民族文物馆>,值得一游。
19 ■魔术师在馆内表演街头魔术,一根会自动歪曲的钢叉吸引了一群观众围观。
爱艺旅客的寻宝乐园
吉隆坡中央艺术坊
文/摄影: 杨善
我曾经拜师学过一年纯美术,一周有5个下午都在画廊里彩绘度过。当我掌握了基本的画功,知道了美术的一些理论与技术之后,反而对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茫然。
当知道越多时,艺术的无边无界反而让我觉得自己其实知道的很少,于是我离开了当美术老师的轨道,进入报馆当起了编辑,副刊专题记者,进入了创作的行业。
尽管我在人生中作了如此的选择,但是对于艺术的喜爱已经渗透进入血液之中,一辈子也割舍不了了。
■二访艺术特区
我第一次到<吉隆坡中央艺术坊>时,因为晚上太迟,所以刚进门就只看到最后一个画家在收拾他的作品了,所以我是败兴而归的。那已经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
之间,我到首都的次数不下20次,却一直没有再去那里。这一次从越南回来,在都门多逗留了两天,我又想起了这个地方,于是在吉隆坡同事的载送下,我再度拜访这个艺术特区。
<吉隆坡中央艺术坊>位于茨厂街附近,是首都超旺特区。建筑物的旁边有许多小档口,卖着小食与冷饮,吸引了游客来品尝本地美食。
长形建筑的<吉隆坡中央艺术坊>,外形平实无华,内容却精彩万分,大门斗大的白钢字写着
■咖啡馆、手艺品与画作
<吉隆坡中央艺术坊>内的商品可用琳琅满目,眼花了乱来形容。
底楼除了两旁的店面之外,中间还有好几间的木屋小档口,卖着较小型的传统手工艺品、艺术首饰、小摆饰、玩意儿等,美不胜收,若要细细观赏,大概要用一小时的时间。
拾级上二楼是饮食区,有休闲式的巴厘风咖啡馆,有时尚的西式快餐店,有提供传统食物的咖啡店,可说是个满足多数人口味的饮食区。
饮食区后段有许多手工艺品专卖店、吉兰丹风筝专卖店、尼泊尔艺术木雕店铺、马来与华族传统服装店等,可说是爱艺术者的寻宝乐园。
底楼后半部是画画天地,有驻馆画家在现场绘画,更有不计其数的本地画家作品在展卖。画作以油画为主,除风景、静物与抽象画之外,政治与明星人物画像更是焦点系列。
这里还有特别规划出来的<集珍庄民族文物馆>,值得一游。
当天下午还有一名魔术师在馆内表演街头魔术,一根会自动歪曲的钢叉吸引了一群观众围观。
如果你在多年前曾来过<吉隆坡中央艺术坊>,不妨再抽空游玩一次,因为据同事说: 『这里已经脱胎换骨,改变了许多,是个值得游玩的观光景点。』
■艺术坊历史简介
<吉隆坡中央艺术坊>建于1936年,是大马都门的艺术集中站。
18世纪末期,它原本是大巴刹或中央巴刹,是一所卖鱼、肉、菜及矿工所需之日常用品的大型菜市场。
1888年至1889年间,中央巴刹便在建成之后,经常被修改装修,尤其是耗资百万资金扩充内部空间,来迎合吉隆坡与日俱增的人口需求。
1936年,城市建筑师R.H.利士公开了再次扩建这栋建筑物的计划。
80年代,市政厅拟议要拆除此栋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但是被马来西亚历史遗产保护组织成功的阻止。
服务了97年的中央巴刹,终于在1986年4月正式被改名为艺术坊。这栋建筑物被改头换面成了一所售卖手工艺品及图画的中心。它也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观光景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