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雪州沙登新村,5代房子缔造城市化奇迹


■第一代是纯木屋,十分简陋。

■第二代屋子下面是三尺砖,上半部是木屋。

■第三代是半砖木屋,外形砖,里头木板,屋顶锌片。

■第四代的80年代屋子已是全砖屋,瓦片屋顶。

■第五代屋子出现在2000年左右,那时有钱人就建了许多豪华独立屋,有些甚至高达三、四层楼。

文/ 摄影: 杨善

1949年,英国人为了切断共产党的粮食与金钱供应,就下令附近村民全搬来一处围起篱芭组成新村。
1960年,紧急法令解除后,村民已经习惯了新村生活,慢慢也从农业改行作建筑、家具、鞋子等。
马来西亚有450个新村,雪州拥有42个。雪州史里肯邦安沙登新村住有3万多人,90%是客家华人。
沙登新村拥有2600间房子,屋子的建筑风格已经演变到第5代,创造了新村城市化的奇迹。

■新村组成历史背景
1949年,英国人为了切断共产党的粮食与金钱供应,就下令附近古腰班底、新街场椰园、公蕉园、横路的村民,全部搬来一处围起篱芭组成沙登华人新村。那时全部村民都是华人,其中以客家人占了90%。
1960年,紧急法令解除后,村民已经习惯了新村生活,慢慢也从农业改行作建筑业、制作家具、种杨桃、鞋业等。
沙登新村渐渐发展成中小型工业区,近几年的餐饮业更是蓬勃发展。那些电子、车厂、车零件及印刷业等都如雨后春笋冒起,早期家家户户养着鸡鸭猪的农村形象已获平反。

■5代房子缔奇迹
采访完新春的报道之后,第三代村民的俞村长带我们游遍了村子,还讲解了新村的生活形态、房子结构与人文风彩,丰富了我写此报道的内容。
俞村长在游走住宅区时表示: 『沙登新村巴刹初期都是摆地摊,房子也是木屋与亚答屋。60年代后期,建筑业与家具业起步,村里的屋子渐渐改头换面,不过还是可以找出5代不同风格的屋子范例。第一代是纯木屋,十分简陋;第二代屋子下面是三尺砖,上半部是木屋;第三代是半砖木屋,外形砖,里头木板,屋顶锌片;第四代的80年代屋子已是全砖屋,瓦片屋顶;第五代屋子出现在2000年左右,那时有钱人就建了许多豪华独立屋,有些甚至高达三、四层楼。沙登新村是个城市化的新村,靠近城市,发展与就业都有许多机会,年轻人也多会留下。沙登新村住有3万多人,华人占90%,其中客家人就占了90%以上。』
整个沙登区人口30多万,沙登新村约占了10份之一。新村的外围以前的橡胶园,在发展的步伐下,现在都已发展成为住宅、花园与工厂了。
我们驾着车子在新村内行走,因为路牌只以号码编排,屋子类似,马路因为早期规划问题而显得窄小纹乱,没有熟人带路分分钟会陷入迷宫。


■ 周日时的巴刹路车水马龙。

■蓝色的木教堂<沙登新村基督教会>是新村第一间教堂。

■家家膜拜马来拿督公
逛进住宅还有发现一个奇特的现像,几乎家家户户庭院外都供奉着拿督公与天神。
俞村长表示: 『那时村民都跟随台湾人拜神,台湾有的神这里都有,但我们拜的马来拿督公反而是台湾没有的。据知这一片土地第一个住下的是马来人,他去世后,即被封为拿督公供人膜拜,所以说新村人拜的拿督公是马来神。这里还有一个总拿督公,他是一个甲必丹,是村民膜拜对像。』
我们也进入<沙登新村佛爷庙>,一窥这一座香火鼎盛的神庙。
我也被一间油漆成蓝色的木教堂<沙登新村基督教会>吸引,毕竟它是神佛氛围中的唯一异数。原来它是新村成立时,从别处搬来的第一间教堂,由英国人传道带来的。


■ 俞彩亮博士与做三角蛋卷的村民。

■博士村长当导游
去沙登新村之前,透过吉隆坡同事妙倩安排到俞彩亮博士当导游,我着实安了心。俞博士是沙登新村的联邦村长,关心民瘼可以从许多细节看得出来,比如他知道全村只有5间屋子会涨水、跟许多村民都熟识且谈得来等等。
与俞村长电话聊了几次,潜意识里认定他是个中年人,想不到在李牛记酒家碰面时,才知道他只稍长了我几岁,是个年轻且亲切的村长呢。
俞博士也提供了一篇由他撰写的新村资料及图片,对我的采访工作帮助极大。
俞博士也是博特拉大学教授,教导营运管理系。他也是博大中华文化学会的顾问。

2 則留言:

I Am Sarawakiana 提到...

Very good write up!!

Youth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your thoughts and writing.

杨善 提到...

sarawakiana
THANKYOU!
God bless u way.